自2011年第一趟班列發車,時至今日,中歐班列已飛馳了10余年。
這10余年間,從初期的17列,到2022年1-8月累計破萬列,中歐班列展示出了強悍的生命力和無限潛力。尤其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、地區局部沖突不斷升級、國家博弈與貿易壁壘愈演愈烈的時代背景下,肩負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、維護國際貿易安全與發展使命的中歐班列,實際已成為國際供應鏈的穩定器與黃金通道。
中歐班列,是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組織,按照固定車次、線路、班期和全程運行時刻開行,運行于中國與歐洲以及“一帶一路”沿線國家的集裝箱等鐵路國際聯運列車,是“一帶一路”建設的旗艦項目和重要抓手。(國家發展改革委)
海洋貿易
自15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辟,人類進入到大航海時代,基于海洋運輸功能的開發日益完善,海洋貿易成為國際貿易最主流的方式。至今,格局仍未改變,當下全球約80%的國際貿易仍由海洋運輸完成。
面積極為廣闊,且貫通7大洲的海洋布局,使得海洋運輸具備天然優勢,而極度依賴陸路的軌道運輸,則因國與國之間的政治距離、洲與洲之間的地理距離變得難以落實。
內陸國家
但并非所有國家都具備開辟海洋運輸的條件,事實上,當今世界共有40多個內陸國家,這些內陸國家由于沒有海岸線,缺乏入海口,若想開辟出海之路,往往十分艱難。
而這些內陸國中,12個位于亞洲,14個位于歐洲,亞歐大陸的內陸國數量占到了全世界的近60%。因此,加快國與國之間的陸路交通,以縮短內陸國家入海距離,促進亞歐大陸一體化發展,是眾多國家的內在訴求。
15世紀歐洲的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開辟,人類進入到大航海時代,基于海洋運輸功能的開發日益完善,海洋貿易成為國際貿易最主流的方式。至今,格局仍未改變,當下全球約80%的國際貿易仍由海洋運輸完成。
另一方面,歐亞大陸的陸路通道開辟,實質上具有很大的優勢基礎。從自然地理到歷史淵源,二者之間的交易流通始終存在。進入21世紀后,中國“一帶一路”戰略提出、并持續推進,尤其是“中歐班列”作為其標志性項目取得長遠發展,極大地促進了沿線國家的貿易往來和交流互通,這無疑給亞歐經貿共同體建設開啟了新篇章。
截至2022年7月,亞歐陸路運輸網絡已鋪畫82條運輸線路,通達歐洲24個國家196個城市。(國家發改委數據)
中歐班列,不僅僅把亞歐眾多國家牢牢連接在一起,不斷帶動沿線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,促進了各國之間的陸路互通;還通過不斷拓展多式聯運,如海鐵聯運,縮短內陸國家的到海距離。
在全球化、一體化、數字化的今天,這種互幫互助、休戚與共、構建命運共同體的新型合作方式,給歐洲、亞洲、中國的發展與安全,注入了新的活力與能量。
新的活力,并不只局限在耀眼的數據,它也代表著一種新的發展思路與視野。有學者指出,“使內陸城市沿?;被驅⒊蔀橹袣W班列深遠戰略意義的重要呈現。
在以海洋貿易為主體的國際貿易背景下,成熟的海運規則與市場使得沿海港口城市得以快速發展壯大,內陸城市則遲遲滯后。
而中歐班列的縱深發展,推動了國際陸港的形成,通過高頻率、穩定的班列發車,借相關政策助力,結合國際陸港的資源優勢,內陸城市/內陸國家也能擁有連接海外的便利大通道和口岸,站在自由貿易和全球產業分工協作的前沿,這或將推動全球貿易體系做出新的改變。
當鋼鐵駝隊不停駛過,屬于亞歐經貿共同體的新時代,已拉開帷幕。
19年末新冠疫情開始,20年席卷全球,人們預測的“后疫情時代”,直至2021、2022年也仍未到來。在疫情的陰云之下,全球重要港口遭受了很長時間、不同程度的擁堵和延誤。
一方面
在2020年疫情沖擊下,中歐貿易總額仍然達到5860億歐元,同比增長4.5%。中歐班列在逆風中持續前行,憑借自身穩定、可靠、高效的物流服務能力,逐漸發展成為支撐全球供應鏈、產業鏈的“大動脈”和生命通道。
另一方面
疫情的影響,加上局部政治的動蕩不安,放大了海洋運輸的不確定性。去年,3.23蘇伊士運河貨輪擱淺事故引發全球熱議,有人估算,此次擱淺事故或將致使全球貿易每天損失60億至100億美元。不久前,蘇伊士運河再遇堵塞,疏通5小時方才恢復通行,而這距離上一次世紀大堵船,只過去了18個月。
中歐班列的出現,在國際空運、國際海運之間,為人們提供一種新的可能,穩定的國際鐵路運輸。在當下復雜的貿易形勢之下,中歐班列的優勢將進一步凸顯。
如果說空運的核心特點是價格貴、運量小、速度快,那么海運的核心特點則是價格低、運量大、速度慢,而中歐班列可以說在二者間找到了比較完美的平衡,價格適中(空運的1/5)、運量適中、速度較快(海運的1/4),且具有比較好的穩定性。
這也是為什么中歐班列能在疫情下逆風增長,并跑出加速度。即使是在2022年上半年,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、烏克蘭危機和新冠疫情等多重影響,中歐班列依然能夠保持不停擺、強時效、穩增長,維持著國際貿易的穩定、安全與發展。
【不停擺】1-8月,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0575列,并連續28個月保持“月行千列”?!緩姇r效】運行時間保持在15-20天,穩定可靠?!痉€增長】1-8月,累計開行班列、發送貨物量,同比分別增長5%、6%,綜合重箱率達98.5%;其中8月同比分別增長18%、19%。
穩定、安全、可靠的中歐班列,在助力國際抗疫、助力國際經濟復蘇、穩定國際物流運輸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??梢灶A見,在未來,中歐班列的優勢會愈發顯著,其在國際供應鏈、產業鏈中的地位,也將變得更加重要。
中歐班列逆風增長,不是偶然的機遇,而是必然的時代成果,是國家投入支持與沿線各國共創共享的寶貴果實。11年,中歐班列從一顆種子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大樹,現在仍然處在朝陽時期。
當下,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,秉持著合作共贏、互惠互利的精神理念,中歐班列必將不斷迸發生命力、凝聚力,給未來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、更充足的生長機會。
物流方式創新
物流運輸方式不斷創新,多式聯運快速發展,海鐵聯運、空鐵聯運、公鐵聯運等多種聯運方式日益成熟,運輸效率進一步提升,經濟環保優勢更加突出。
以南京至上海沿江海鐵班列為例,多式聯運物流方式將企業貨物周轉效率較水運提高近2倍,物流成本較公路降低近1倍,成功實現水路、鐵路運輸方式之間的優勢互補,規避了單一運輸方式在時間、距離和費用等方面的劣勢和限制,大大提高了運輸效率。
服務體系創新
服務體系再創新,進一步影響國際產業鏈、供應鏈體系格局。
通過加強中歐班列運營的鐵路、物流、金融、貿易、貨代等資源的整合、對接,創新出“班列+”的合作新模式,如“班列+貿易”、“班列+金融”、“班列+超市;此外,中歐班列運貿一體化專列、國際郵政專列、國際冷鏈專列、跨境電商專列、商品汽車專列等也相繼開行。
拿“班列+金融”來說,近年來,為適應中歐班列快速發展,一些地區銀行保險機構依托鐵路運輸單證(包含鐵路運輸的聯運單證)開展金融創新,有效地支持了外貿的發展。
隨著越來越多專業化的服務內容成型,中歐班列產品形式從初期單一的運輸服務產品,逐步向多元化產品體系轉變,在促進沿線國家產業深度融合的基礎上,為用戶提供“一站式”跨境物流服務方案,進一步提升了班列市場的競爭力和未來前景。
本文來源于羅戈網,不代表本站觀點,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,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,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。
“韻達快遞”總部“落戶”三門2020年義烏中歐班列開行974列 同比增長90.2%第四方物流是什么,第四方物流的特點6月跨太平洋部分航線取消 運價連續第二周下跌政策《意見》發布 物流地產該怎么走國務院發文:要強化商品過度包裝全鏈條治理復工的關鍵階段:為港口建設提供“定制化服務”商戰:美團的槍口已經瞄準拼多多